查看原文
其他

带着孩子这样逛|广州石室教堂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精彩

杨二妈 游乐学团
2024-08-04

在广州地铁里,常常见到这张广告。

不同的城市,有着同样精致的哥德式教堂

广州石室耶稣圣心大教堂(下称石室)和巴黎圣母院

在我的大学年代,就有了关于石室的美好向往:


到石室过平安夜,听神父布道、合唱团唱圣诗……最后,一定要排队领苹果。


忘记是那一年,我和几个同学“凑热闹”去体验了一次。然而,平安夜的仪式流程细节忘记了。只记着有密密麻麻的人,还有空灵的声音和音乐在回旋,在那高耸尖顶的房子中一直回旋着。而排长队领回来的苹果,一直放在书桌上,不舍得吃掉。


年轻时没有宗教信仰,我们却从这伟大的建筑和繁复的仪式中感受《圣经》要传递的力量。

教堂,是用建筑和艺术来表达宗教理想的地方。身处广州,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逛逛石室。

从高处看,石室屋顶平面是一个十字架。

它原址是两广总督,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夷为平地。

而教堂建于1863年 ,落成于1888年 ,历时25年建成,至今120多年的历史。(此图来自网络)


屹立在一德路上的石室,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,它让我们永远记着这土地上的荣与辱。二次鸦片战争之后,英国人来做生意,法国人来宣导宗教……

我们一边逛,一边和孩子聊这土地上一百多年前的真实故事。

教堂墙壁和柱子,是花岗岩石砌成,这里是世界上四座全石结构教堂之一,另外三座分别是:巴黎圣母院、英国威斯敏特教堂、德国克隆大教堂。

石室由法国设计师稽明章仿照科隆大教堂而设计,由中国工匠建造而成。它拥有早期哥特式建筑中的所有元素:彩色玫瑰窗、透视门;有中晚期的双钟尖顶。

尖顶拱卷、飞扶壁、石束柱既是重要的建筑结构,也是艺术构建。

教堂正门两边奠基石,分别JERUSALEM  1863 和  ROMA 1863 ,取义是:天主教创立于东方得耶路撒冷,兴起在西方罗马。所以,当年分别取耶路撒冷和罗马1公斤泥沙作为奠基之用。

为了让孩子更专注细节,我们只有不断发问、不断讲故事——


法国人设计,由中国人建筑。

让我们一起在教堂里找找中国的元素?”

向孩子提问,他们有目的去观察,也能通过自己努力解决一些疑问,这一点是行走的价值所在。讨论和探索不会带来任何压力,反而增加乐趣和成就感。

孩子发现了:“看,上面有中国石狮子的样子……中国石狮子出现在西方教堂上啊!”

又问:“石狮子有什么用?”

孩子前后左右走,然后说:“排水吗?好像是一个下水道啊?” 

 “这是滴水嘴,防止雨水顺着教堂的边缘流下,腐蚀灰浆。同时,以狮子形象出现,也是一种庇佑和守护。”

物品的实用价值、物化崇拜、美学艺术,同时解决了!

在教堂外围走累了,我们入内休息了。孩子一边听彩色玻璃窗上的宗教故事,一边自己做笔记。

动和静,我们交替进行着。



【魅力石室】——创世纪、诺厄方舟(戳入)

在圣心教堂官网里,能找到每一块玻璃的故事。这样一来,家长学习也是孩子学习。

“哥德式建筑的特色之一是玫瑰花窗。可是,为什么叫玫瑰窗呢?这花瓣好像不是玫瑰的样式呢?……”

在旅途中,不必在意知识性的灌输,以兴趣点、新视觉引起他们关注,继而实现主动的探索。家长的提问,可以有备而来,也可以随性自问自答;可以指引讨论方向,更应该提出不懂无解的问题……就样,孩子更愿意七嘴八舌聊起来。

石室的玫瑰窗中心是“十”字,向外绽放出24朵花瓣,花瓣顶尖上有12个小圆,圆与圆之间有12个“十”字,共同构成整体图案。在基督教中,“十”字形代表基督,是耶稣基督在教会的中心地位。12个圆和12个小“十”字分别代表旧约12圣祖的教会和新约12宗徒基石上的教会。“24”则是指《默示录》中围绕在耶稣宝座周围的24位长老。
石室原来的彩色玻璃是法国运来装置的,但在七十年代被破坏了。2006年,石室的第三次修复是重头戏:全部换上菲律宾定制的98扇彩色玻璃窗,700平方耗资430万。
“神是光”这宗教的信条,和彩色玻璃设计相关……


聊完彩色玻璃窗,我们聊聊建筑的支撑——飞扶壁。

“墙上这么大、这么多的玻璃窗户,室内又没有柱子,房子靠什么支撑起来,能建成这么高而不倒呢?”

有些问题,三言两语解析不清楚,尤其对非专业的家长。但每一个问题,都让孩子认真去观察、用心去思考,甚至有所发现——孩子说:“室内的石柱,横截面也是“十”字架结构,支撑起房子的一定是这些“十”字架柱子了。”

孩子们愿意静静坐着,发发呆也是好的,这就能花时间去消化眼前的发现。即便看不懂建筑力学和美学、看不懂宗教教条和精神,也一定能感受哥德式教堂高耸入云的精妙,能感受人类智慧的力量。

即便什么都不做,教堂之内,那静谧的环境也是孩子成长巨大的能量场。

坐累了,孩子们又到后院去游荡。

最后,潼妈带着倆孩子,坐在大树菠萝树下开始动笔画画了。

那一下午,真美好!


因为喜欢石室,我们对巴黎圣母院有更多的期待和想象,到达巴黎当天,第一站:西提岛,寻找这座和广州有渊源的教堂。


巴黎圣母院


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。始建于1163年,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·德·苏利决定兴建的,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,历时180多年。

到巴黎圣母院参观的人实在太多,无论是购票到楼顶还是免费入大堂,都是长长的队伍。在纷扰之中要静下来,其实不容易。我们长途飞机后,即使带着强烈的热情,最后还是放弃了去排队参观。

于是,我们在巴黎的第一天,就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前喂鸽子,听教堂的钟声,看来往的人潮,还围观拍摄婚纱照的一对中国夫妻。因为不急于排队参观,我们才有在外游荡的轻松和惬意。

巴黎圣母院入口的三扇门中间的一扇,是关于最后的审判的话题。


如果要进入天堂,首先要走过“最后审判”这一关。那么,那里是天堂?那里是地狱?

在最后审判的时候,耶稣再次降临,天使便吹起响角号。谁是耶稣?谁是天使?他们脚下的两排人物,一边脸带平静和祥和,另一边被一根链子牵着,谁要上天堂?谁要下地狱?

在正门的一大片石雕当中,让我们最震惊、睁大眼睛认真看的是——这位拿着自己脑袋的“大神”。他究竟是谁呢?

这正是圣丹尼,他把基督文明带到巴黎。

最初,罗马统治者对于当时尚弱小的天主教并未加以干涉。渐渐地,随着圣丹尼所代表的宗教日益深入人心,虔诚追随者越来越多,当局感到了恐慌,并渐渐演变为憎恶,由此引发的迫害也触目惊心:公元261年,圣丹尼和他的追随者被当局逮捕并杀害。行刑的前一天,传说天使降临囚监,赋予圣丹尼神奇的力量,让他在被砍头后重又站了起来,他俯下身子,慢慢地捧起自己的头颅,走到小溪边洗净了血污,然后,又走到五英里外的一个小村庄,在那里倒下,死去。


就这样,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前,我们消磨整整一个下午。



接着几天,我们马不停蹄看博物馆、逛展览。

即使每天有不一样目的地,我们却每天路过西提岛,每天远远近近去观赏巴黎圣母院。早上出门,看一眼;晚上回家,看一眼。这座神圣的教堂,成为我们在巴黎的方向坐标。

我呢,常常想起教堂前的“巴黎原点”,很想带孩子再逛一次。孩子呢,想看大钟和带翅膀的怪兽。我们的愿望,直到这段旅程的最后一个下午,实现了。(特别提醒:上教堂顶楼要提前网上预约,旺季位置很紧张)

我们跟着队伍,爬上第一个塔楼,原来是售票处。

北侧钟楼有一个387级的阶梯,我们一层一层向上走。这螺旋楼梯,让人心生畏惧,也小心翼翼。

一小步一小步,我们慢慢而行。

正是慢下来的节奏,让我开始思考:为什么这么难行?为什么修这么高?爬上楼顶看什么?不就是一个大钟吗?有什么好看?600年前的人究竟在追求什么?花180年修一座天堂?每个人都想上天堂吗?……

全程通道很窄,大多数通道只能供一个人通过。购票、排队、单循环、每一个观光区,都有钢丝围合……正是维护参观秩序的办法。

一层一层向上走,小心翼翼走到每到一个观景台,每一次都是惊喜。

尖塔为空心得八角型锥体,用石头砌成,下面三层是楼房。从下至上、从不同方向,我们融入教堂的建筑空间之中。

建筑之内和建筑之外,好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

而楼道里,却总是透着光——而《圣经》说:神就是光。

每一次,从楼道里走到楼道外,总有一束光突然而来刺向我们。

从楼道里黑暗崎岖到楼外豁然开朗,那是一种视觉上、心理上冲击。上楼顶的过程中,我们经历几次这样的悲喜交替。

突然让我明白:这艰难的路,就是到天堂之路。

孩子没有想太多,他们是简单直接喜爱。

喜爱这地方,喜爱这样的形式,他们故意走得很慢、看得很细,让一批又一批游客在我们身边打卡而过。

走累时,孩子干脆坐下了,还说:“这里太漂亮,我们不想离开。” 他们兴奋之极,赞美的词汇用完他们的库存,他们就这样坐着,久久不愿意离去。

无法用言语表达,这建筑、一排一排的雕像、浑厚钟声编织的乐章,带给我们何等的震撼。我们的孩子完全没有要离开的意思,他们站站那里,站站那里,用各个角度去欣赏和感受。

当美妙的钟声再次响起时,两孩子不约而同拿出电话要与远在国内的爸爸视频通话,他们反复强调:“很长的队伍也要排队,很难走的楼梯也不用怕,反正一定要到楼顶来,我保证你不会后悔。”

是的,到达高处之时,不需要讲述什么建筑结构、宗教故事,静静享受便好。

我们兴奋又感动,就这样站在原处,久久不动。

众多圣人、神兽、精灵、魔鬼组成的虚幻世界,这些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,俯首脚下迷蒙的城市;还有精灵如巨嘴鸟、带着奇怪的翅膀的猴子……纷纷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上。这些石雕群像,几百年来静静地蹲在这里,守望着这个城市里每一个人的命运。

下楼后,孩子和我们再次排队:到教堂里看看。

这时,正好是下午弥撒时间。

大厅能容纳9000人,坐满了游客,看起来很壮观。我们坐在一个角落里,无法看到全局,只能远远看着神父和神职人员,认真听着各种声音。弥撒全程都是法文,没有一句话听懂。妈妈安静歇着,而孩子认真听着、看着,仿佛他们全听明白了。

最后,我们也排队去领圣餐了。

听不懂布道,却能享受圣歌。

厅内的大管风琴有6000根音管,合唱圣歌时,好像听一场演唱会美妙动人,浑厚悦耳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回响。

走出教堂时,又是一束光照过来,我们不得不捂着眼睛慢慢走出大门。那个傍晚,我们又是慢慢走回公寓,准备离开巴黎了。

后记

巴黎圣母院门前的雕塑背面,不知道是谁的创意,利用墙上的秽迹完成了一副作品,妙极了。

而这一稿,花了两周终于完成了。(接着,我将写点法国、荷兰攻略)

2018年,是中年危机之年——迎来送去的生命、身不由已的无奈、洪水猛兽的疾病……接纳并坚持,仅此足矣!

此号经营几年,促进了我和我的家人的成长。通过此号,让我认识更多知已,这是最大的惊喜,也是最快乐的事情。尽管日渐杂事繁多,以致无力管理,但也不愿放弃。

最后想说:生活是自己的,找对方式就能快乐过着。(此后推文或许任性一点)

感谢不离不弃的你们,感谢你们的接纳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游乐学团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